中国经济报导:广西以“营商温度”滋养会展企业茁壮成长,通过政策创新、精准服务、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构建起“全周期护航”的会展生态体系,推动会展经济成为区域开放发展的新引擎。
政策创新: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型
广西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打破行业壁垒,构建“政企协同”的服务网络。
2022年出台的《广西强商贸扩内需促消费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对品牌型、成长型、创新型展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将会展业纳入“产业+展会+电商”融合发展框架,推动会展与农业、制造业等实体产业深度联动。
例如,“黔货出山”智慧平台整合500余家合作社的农产品溯源数据,通过会展渠道实现修文猕猴桃等产品溢价率提升15%,带动8000余农户增收。
这种“政策输血”与“产业造血”结合的模式,使会展企业既能获得直接资金支持,又能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可持续发展。

精准服务:破解企业“成长痛点”的三大突破
资源对接零障碍
针对外地企业“水土不服”问题,广西国际博览集团建立“资源共享池”,无偿开放历届东博会积累的政商资源库,涵盖地方政府、产业园、经销商等全链条展商与采购商。
例如,山东福瑞德国际会展集团在筹备广西国际林产品及木制品展时,通过资源清单与“一站式服务中心”模式,将招商筹备周期缩短40%,成功吸引240余家企业参展。
这种“以老带新”的资源协同机制,使新入局企业快速融入本地生态。
成本管控有实招
针对会展企业普遍面临的安保成本高、协调难问题,广西联动公安、消防等部门优化审批流程,推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与派出所共建反恐联防机制,将展会安保审批时间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同时通过集约化管理降低企业安保支出约20%。
此外,“会展酒店联盟”整合周边酒店资源,为参展商提供协议价客房,降低差旅成本15%-20%。
能力提升有路径
为应对“走出去”的语言与规则壁垒,广西开设“外经贸大讲堂”,系统培训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等实务技能。
例如,针对中智兴会展公司开拓越南市场的需求,广西东博国际经贸投资公司提供从政策解读到渠道对接的全流程服务,并依托中国—东盟经贸中心平台,帮助其在越南河内国家会展中心项目中获得30%的本地客户资源。
这种“理论+实践”的赋能模式,已培育出200余名熟悉东盟市场的会展专业人才。
数智赋能:构建“智慧会展”新范式
广西依托“多彩智脑”城市治理平台,打造会展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
精准调度: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部署客流分析系统,通过摄像头识别顾客年龄、消费偏好,为商户提供备货建议。某运动品牌据此调整童装陈列后,月销售额提升22%;
智慧监管:运用 AI 算法实时监测施工围挡对交通流量的影响,27号线一期蜀鑫路站通过市民反馈优化导改方案,实现2920平方米退围并恢复蜀江路双向通行,市民满意度达98%;
沉浸式体验:开发“多彩导览” AR 小程序,整合语音讲解、路线规划等功能,2025年暑期累计使用超80万人次,帮助青岩古镇等景区分流游客30%,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1.2小时。
国际合作: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东盟门户”
广西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核心平台,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通道:
品牌输出:2023年东博会吸引350家世界500强及知名企业参展,外国展览面积占比超30%,促成文莱签约30架中国大飞机采购订单(总额超20亿美元),创东博会史上最大贸易订单;
市场拓展:支持本土会展企业承接东盟国家展会项目,如会展时空公司为越南河内国家会展中心提供主场搭建与运营服务,带动广西会展服务标准输出;
规则引领:推动中国—东盟会展业标准互认,2025年上半年促成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建立跨境侵权追溯与快速响应机制,为企业“出海”筑牢法律屏障。未来,广西将重点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计划2026年实现重点区域三维建模与实时仿真,并依托平陆运河建设,打造“会展+临港产业”融合发展带,预计到2027年带动全区会展业营收突破500亿元,进一步巩固中国—东盟会展经济枢纽地位。

4001102288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